6月25日,一则公告将*ST金刚(300093.SZ)再次推向风口浪尖。其核心子公司苏州金刚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被债权人苏州军威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一纸诉状递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申请对苏州金刚实施破产清算。
理由是苏州金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尽管法院已立案并组成合议庭审查(案号:(2025)苏0509破申172号),但截至公告日,苏州金刚尚未收到受理破产清算的裁定文件,是否进入破产程序仍存重大变数。
苏州金刚已紧急提交重整申请,被纳入*ST金刚整体重整范畴。这家身处债务漩涡的企业,在退市边缘的钢丝上再添一道裂痕。
债务压顶,子公司成最新牺牲品
苏州金刚所面临的危机并非个例,其困境只是母公司*ST金刚整体债务危机的一个缩影。作为主营异质结(HJT)电池及组件业务的新能源企业,*ST金刚早已深陷债务泥潭。
2024年7月8日,因债权人申请,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决定对*ST金刚启动预重整程序,并指定临时管理人。然而,近一年来,公司每月发布进展公告,重整却迟迟未正式进入司法程序。
为维持基本运营,2024年9月,经法院批准,*ST金刚引入了不超过3亿元的共益债借款,该借款由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年利率设定在不超过8%的水平。这笔“救命钱”主要用于保障海内外订单交付,然而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所面临的困境。
经营恶化,财务黑洞持续扩大
事实上,*ST金刚专注于异质结(HJT)电池技术,试图在光伏技术迭代中抢占先机。然而,尽管公司具备HJT电池及组件的研发制造能力,却未能形成市场竞争力。
在产能布局上,公司投入重金建设生产基地,但行业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的双重挤压下,这些投资反而成为负担。
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ST金刚实现营业收入7307.24万元,同比增长65.21%,主要得益于海外客户订单需求的增加。
然而,营收增长背后却隐藏着惊人的亏损:归母净利润亏损1.26亿元,同比下滑50.1%;扣非净利润同样亏损1.26亿元,降幅达49.43%。
公司方面解释,财务费用高企、产能利用率低下以及子公司欧昊新能源并表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
此外,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也堪忧:本期毛利率为-80.27%,尽管同比有所“上升”16.09个百分点;净利率则低至-172.78%,同比仅“改善”25.32个百分点。更令人担忧的是,每股净资产已跌至-4.26元,同比暴跌1495.66%。
2025年一季度,公司的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下降至-62.84%,同比大幅下滑,资金使用效率跌入深渊。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9.21亿元,资产负债结构已濒临崩溃。
重整求生,19家投资人等待入场
现如今,重整已成为*ST金刚避免破产清算的最后希望。
2024年8月,临时管理人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最终收到19家意向投资人报名,均足额缴纳保证金。
尽管这些潜在投资方的具体背景尚未披露,但市场普遍关注其资金实力和产业资源的注入能力,助力其剥离不良资产、减轻债务负担,并恢复HJT电池的量产能力。
同时,子公司苏州金刚的命运也与母公司重整深度捆绑。公告明确指出,苏州金刚的破产清算申请已被纳入上市公司整体重整框架,重整立案与破产清算审查将同步推进。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子公司危机与母公司重整进程正形成死亡螺旋。若苏州金刚破产清算成真,*ST金刚核心资产将面临被拆解的命运;同时,若母公司重整失败,则将直接面临终止上市。
总而言之,随着7月预重整将满一年,法院是否正式受理重整申请成为关键节点。19家意向投资人中谁能最终入局,将决定这家曾经的光伏先锋是走向重生,还是成为行业出清浪潮中的又一块倒下的骨牌。(光能量)
6月25日,一则公告将*ST金刚(300093.SZ)再次推向风口浪尖。其核心子公司苏州金刚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被债权人苏州军威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一纸诉状递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申请对苏州金刚实施破产清算。
理由是苏州金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尽管法院已立案并组成合议庭审查(案号:(2025)苏0509破申172号),但截至公告日,苏州金刚尚未收到受理破产清算的裁定文件,是否进入破产程序仍存重大变数。
苏州金刚已紧急提交重整申请,被纳入*ST金刚整体重整范畴。这家身处债务漩涡的企业,在退市边缘的钢丝上再添一道裂痕。
债务压顶,子公司成最新牺牲品
苏州金刚所面临的危机并非个例,其困境只是母公司*ST金刚整体债务危机的一个缩影。作为主营异质结(HJT)电池及组件业务的新能源企业,*ST金刚早已深陷债务泥潭。
2024年7月8日,因债权人申请,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决定对*ST金刚启动预重整程序,并指定临时管理人。然而,近一年来,公司每月发布进展公告,重整却迟迟未正式进入司法程序。
为维持基本运营,2024年9月,经法院批准,*ST金刚引入了不超过3亿元的共益债借款,该借款由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年利率设定在不超过8%的水平。这笔“救命钱”主要用于保障海内外订单交付,然而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所面临的困境。
经营恶化,财务黑洞持续扩大
事实上,*ST金刚专注于异质结(HJT)电池技术,试图在光伏技术迭代中抢占先机。然而,尽管公司具备HJT电池及组件的研发制造能力,却未能形成市场竞争力。
在产能布局上,公司投入重金建设生产基地,但行业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的双重挤压下,这些投资反而成为负担。
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ST金刚实现营业收入7307.24万元,同比增长65.21%,主要得益于海外客户订单需求的增加。
然而,营收增长背后却隐藏着惊人的亏损:归母净利润亏损1.26亿元,同比下滑50.1%;扣非净利润同样亏损1.26亿元,降幅达49.43%。
公司方面解释,财务费用高企、产能利用率低下以及子公司欧昊新能源并表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
此外,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也堪忧:本期毛利率为-80.27%,尽管同比有所“上升”16.09个百分点;净利率则低至-172.78%,同比仅“改善”25.32个百分点。更令人担忧的是,每股净资产已跌至-4.26元,同比暴跌1495.66%。
2025年一季度,公司的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下降至-62.84%,同比大幅下滑,资金使用效率跌入深渊。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9.21亿元,资产负债结构已濒临崩溃。
重整求生,19家投资人等待入场
现如今,重整已成为*ST金刚避免破产清算的最后希望。
2024年8月,临时管理人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最终收到19家意向投资人报名,均足额缴纳保证金。
尽管这些潜在投资方的具体背景尚未披露,但市场普遍关注其资金实力和产业资源的注入能力,助力其剥离不良资产、减轻债务负担,并恢复HJT电池的量产能力。
同时,子公司苏州金刚的命运也与母公司重整深度捆绑。公告明确指出,苏州金刚的破产清算申请已被纳入上市公司整体重整框架,重整立案与破产清算审查将同步推进。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子公司危机与母公司重整进程正形成死亡螺旋。若苏州金刚破产清算成真,*ST金刚核心资产将面临被拆解的命运;同时,若母公司重整失败,则将直接面临终止上市。
总而言之,随着7月预重整将满一年,法院是否正式受理重整申请成为关键节点。19家意向投资人中谁能最终入局,将决定这家曾经的光伏先锋是走向重生,还是成为行业出清浪潮中的又一块倒下的骨牌。(光能量)